2007年5月16日

台灣的自然環境-5 土壤、水和大氣污染


土壤、水和大氣污染
 經濟與科技發展下,我們製造出許多污染物會破壞整個生態系,造成生物多樣性衰減;污染物順著食物鏈不斷產生傷害,使一些敏感種族群減少或消失;而工業排放重金屬則嚴重威脅土壤微生物。空氣污染物和雨水結合的酸雨,改變了無數的湖泊和池塘,不僅使淡水生態系生機不再,更使全球的森林衰退,而生物多樣性也隨之大幅衰退。農作施用之殺蟲劑、殺菌劑、殺草劑及工廠的化學廢物囤積於土壤中,使許多動植物與微生物死亡。殺蟲劑和工廠產生的化學廢物也會隨著河水流進海裡,讓許多河海生物生病、發育不良、甚至死亡。船舶洩漏的石油浮於水面,戕害魚類、貝類、蝦蟹不計其數。水污染除了會直接造成生物死亡外,還可能使水體中的沉積物或營養鹽不斷增加,造成水質的優養化,導致浮游藻類大量繁殖,水質惡化,甚至產生毒素。
 
  台灣人口集中造成都市化現象,及工業發展所排出之市鎮廢水、工業廢水、畜牧廢水及垃圾滲出水等,夾帶大量污染物排入河川。由於廢水量大,超過河川之涵容能力,致使台灣之大小河川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依據環保署調查統計指出,台灣共有21條主要河川,總長度2,088公里,未(稍)受污染者約佔62.3% ,輕度污染者佔10.5%,中度污染者佔13.8%,嚴重污染者佔13.4%,其中北港溪、二仁溪、鹽水溪、大漢溪等屬於下游污染程度偏高的河川。29條次要河川,總長度845.7公里,未(稍)受污染者約佔70.5%,輕度污染者佔 8.1%,中度污染者佔12.7%,嚴重污染者佔 8.7%,其中
阿公店溪、南崁溪、老街溪、中港溪、新虎尾港溪等屬於下游污染程度偏高的河川

一般而言,河川中下游污染較嚴重,上游較無污染。台灣地區總污染量中市鎮污水佔25%,工業廢水佔54%,畜牧廢水佔21%;這些污染源更進一步造成水庫水質優氧化、河川水質優養化、河川水質重金屬污染、土壤重金屬污染、海洋水質優養化、海洋重金屬污染,使生態環境品質劣化。河川流往大海,也會攜帶泥沙以及污染物至海中污染海洋,有著嚴重的河川污染的台灣,我們的海洋也無法倖免於難。垃圾也是台灣目前相當嚴重的環境污染物,台灣地挾人稠加上許多人們公德心不足,隨手丟棄垃圾,只要是人可以到達的地方,就可以隨處看到垃圾,除了有礙觀瞻外,而且也會直接造成野生動物死亡以及生態系物理環境品質的改變。

  由於大量重金屬、工程廢土和各種未經處理的污水流入,造成海域嚴重污染,水中生物面臨死亡的威脅。一提到陰陽海,大多人會馬上想到是指東北角的水湳洞海域。其實台灣尚有眾多新形成的各類陰陽海,其污染危害程度和東北角陰陽海的重金屬污染問題相當。東北角陰陽海的形成原因,乃因持續了近50年的採礦、建廠、煉鋼作業,致紅鏽色的酸水大量流入灣內,造成環境環境生態的破壞。
  土壤是珍貴自然資源,提供眾多生物之生存資源,也提供許多生化作用的循環物質。然而,隨著人類發展,土壤資源也已遭受人為污染物之威脅。河川的污染,也連帶造成土壤的劣質化,尤其是重金屬的污染,重金屬污染成員計有汞、鎘、鎳、鉻、釩、砷、硒、錳、銅、鋅、鉛等等,重金屬及其他化合物與有機化合物在水體遷移過程中的差異,在於重金屬及其化合物,只會發生形態的變化,並不會消失掉,屬於持續累積性的毒物,對自然生態造成長期威脅。根據環保署在 1987 年到 1990 年間做的台灣地區農田土壤遭受重金屬污染情形調查,得知全國土壤的表土重金屬含量達到第四級偏高含量的面積有 50,057 公頃,達到第五級高含量的表土有 787 公頃,裡土的重金屬含量達第四級的面積有 25372 公頃,第五級有 265 公頃,其中以彰化縣的178公頃最多。除了彰化縣外,受污染的農地區域相當廣,包括基隆市、台北市、台北縣、桃園縣、新竹市、台中縣、台中市、南投縣、雲林縣、嘉義市、台南縣、台南市、高雄縣、高雄市及屏東縣等縣市。而這些年已經頻頻傳出鎘米、綠牡蠣事件,表示重金屬污染的情況已相當嚴重,不僅對人民健康造成莫大威脅,亦對土壤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傷害。

  海洋油污污染為突發事件,但若缺乏警覺心,往往短時間內就使海洋生態系毀滅。2002年希臘籍阿瑪斯號貨輪行經鵝鑾鼻東北方海域時,因主機故障失去動力擱淺,但擱淺在礁岩上的貨輪,因主管海難及環保的公部門,未在最短時間內進行補救工作,導致鍋爐主機的燃油不斷外漏,當油污隨著潮浪流到附近海岸之後,造成國家公園龍坑生態保護區附近約10公里的海岸線,高達20公頃以上的珍貴珊瑚裙礁,遭到嚴重污染,潮間帶的藻類、蝦、蟹、貝類等生物,全部滅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