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27日

蘇花高?


臺灣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量亞洲第一,單位面積排放量世界第一,全拜政府大力發展公路交通所賜。台灣的交通政策以公路為主,對於私家車變相鼓勵使用,私家車多了,污染也就更嚴重,大眾運輸工具的發展也就被間接打壓。
台灣人的價值觀很奇怪,好像每個人家裡一定要有一台以上的汽車, 沒有汽車就好像有什麼比不上人家一樣,而這就正是導致台灣空屋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個人反對蘇花高不是為反對而反對,是因為公路建設相較於其他如鐵路、水運、空運的污染實在是太大了!
增闢台北至花蓮甚至台東的海上航道,增加台北至花蓮的空中航班,再利用鐵道運輸系統以及公車將港口、航空站、高鐵站、市區連結起來,如此一來台灣還需要這麼多的高速公路與快速道路嗎?而且我相信使用這些方案對於旅遊觀光發展上的幫助絕對比興建高速公路還來的有用!其實都有其他替代方案,只是少數人為了利益,對其視而不見。
跟地理條件與台灣差不多的日本比起來,台灣的高速公路以及快速道路建設密集度實在是過於誇張。當初因為中山高已經不敷流量乘載才興建第二高速公路,而如今西部已經有兩條高速公路卻還是不敷使用,興建高速公路只是變相鼓勵私家車成長,對於交通壅塞不僅無法長久有效的改善,還只會一直惡性循環下去。
台灣未來應該發展一套完善的大眾運輸系統來取代公路交通,完整的大眾運輸系統不僅比公路交通來的環保乾淨,還更方便,未來台灣可以不必家家戶戶都準備一台汽車,降低污染後也能夠使使得台灣更乾淨人民生活的更健康。

台灣今天會興建這麼多高速公路、快速道路,也都是因為"大台北主義"影響,大家都往台北跑,就不能平衡區域發展,只有大都市在繁榮,鄉村發展卻依然遲緩,這就是大量興建高速公路、快速道路的結果。對於那些認為蘇花高可以為花蓮帶來經濟繁榮的人,我只能說這些人想的實在是太簡單了。只有從為當地良身打造一套都市計劃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007050405883

2007年5月23日

台灣自然環境和目前全球暖化之結論-1

大家好!我是YuA,先謝謝大家閱讀了這篇文章;有關目前台灣自然環境破壞和全球暖化, 是這次YuA要和大家討論的議題;據大家所知,全球暖化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問題之ㄧ,我們到底該怎麼做呢?In fact,目前全球每年夏天的溫度都逐漸升高,主因是二氧化碳所造成的,想要改善的方法有:

  1. 使用高效率能源、再生能源以及節約能源等全新政策都是解決全球暖化的方法。
  2. 許多科技早就已經存在,可以用來解決全球暖化的問題。
  3. 可以立即採取的行動包括全世界都同意製造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的汽車,省電的電器用品以及節約能源。人也可以減低他們排放的溫室氣體量,達到立即的成效。
  4. 各大廠商已經開始設法減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時達到省錢的目的,但是開發新技術仍有很大的潛力。研發並提供全新的乾淨能源技術,例如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油電混合引擎以及另類燃料,都將能改善全球暖化的現象。

如果有你小小的幫助,世界就不會再五十年後邁向世界末日,Thanks to listen me!Thank you!

YuA(kudou Ai)

2007年5月18日

有關全球暖化── 全球暖化到底是什麼?


有關全球暖化── 全球暖化到底是什麼?

全球暖化是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到地球大氣層所造成的。這些氣體就像厚厚的毯子,把日光的熱能困住,造成地球的溫度上升。溫室氣體愈多,地球的溫度就會愈高。這些溫室氣體來自汽車的化石燃料、發電廠以及森林及農地的流失。
科學家研究遠古冰河遺留的冰柱、海洋的沉澱物以及樹木和珊瑚環礁,發現全球暖化的線索。全球暖化對人類文明造成問題是因為它會導致威力強大的暴風雨和旱災、冰河融化、海平線上升、氣候模式驟變以及傳染病散播等危機。
汽車和以燃煤發電的發電廠是美國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源。砍伐森林也是造成全世界二氧化碳大量排放的來源。
科學家說除非我們減低導致全球暖化的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全球的平均氣溫在本世紀末將上升三到九度。

氣溫上升預期的效應

全球暖化將加強颶風的強度。過去數十年來,全球四和五級颶風的數量幾乎加倍。由於海洋的溫度增高,熱帶暴風雨將吸收更多能量,威力也會變得更強。
1978至今,北極冰圈以每十年約百分之九的速度縮小。

超級暴風雨在某些地區造成嚴重水災,其它地區的旱災和林火則會增加。
2003年,熱浪在歐洲造成3萬人喪生,並在印度造成1千5百人喪命。
過去50年來,全球平均氣溫以有史以來最快的速度持續上升。
超級暴風雨在某些地區造成嚴重水災,其它地區的旱災和林火則會增加。
珊瑚礁及高山草原等生態棲息地將遭到嚴重破壞,使得許多動植物面臨絕種的危機。
我們能做什麼?
使用高效率能源、再生能源以及節約能源等全新政策都是解決全球暖化的方法。許多科技早就已經存在,可以用來解決全球暖化的問題。可以立即採取的行動包括全世界都同意製造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的汽車,省電的電器用品以及節約能源。
人也可以減低他們排放的溫室氣體量,達到立即的成效。
各大廠商已經開始設法減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時達到省錢的目的,但是開發新技術仍有很大的潛力。
研發並提供全新的乾淨能源技術,例如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油電混合引擎以及另類燃料,都將能改善全球暖化的現象。

2007年5月16日

台灣的自然環境-6 川流不息的臺灣溪河生態

川流不息的臺灣溪河生態

作者: 汪靜明
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滾滾活水向海流
看我們的活水臺灣 臺灣是個有山有水,又有鳥叫蟲鳴、魚游蛙跳的美麗島,坐落於太平洋中。在地球板塊造山造地後,我們先民飄洋過海,在臺灣定居生活,發展至今。 我們都是大自然之子。臺灣的自然環境,涵養了山林流水,孕育了繽紛的生命,也養活了世世代代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臺灣人民。 您喜歡山、喜歡水嗎?我從小生長在臺灣有山有水的鄉下,就喜歡遊山玩水;我常玩的水,就是臺灣溪河的流水。回憶五十年代,家鄉的溪河,清澈有魚有蝦,還有洄游的毛蟹等。
童年的兒歌:「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山坡上面野花多,野花紅似火,小河裡有...」,就是當年臺灣山林流水與農村鄉野的寫真。曾幾何時,陪同我們成長的臺灣溪河,在經濟大開發之際,普遍遭受濫墾、濫伐與濫建的傷害,也常淪為排放污、廢水的水溝。這些人為導致溪河環境變遷的結果,最先反映在魚蝦蟹貝的死亡、生物多樣性降低等生態危機上,也逐漸反映在近年來臺灣許許多多的環境災變上。 您了解溪河的形成與演替嗎?
您能體會溪河生老病死的情景嗎?您關懷臺灣溪河與臺灣居民的關係嗎? 源流活水哪裡來 地球上,有許多分布在各地的溪河。溪河的水源,主要來自天空的降雨或降雪,有的則為地下水。當雨水、雪水或泉水在地表出現時,部分的水會被植物的根或土壤所吸收;而不被吸收的部分,則形成地表的「逕流」。當其往下在窪溝中流動時,水就會愈聚愈多,形成一條小溪河,而許多小溪河又逐漸匯聚而成較大的河流。 對一般人而言,在高山谷地的小型流水,通常稱為山澗小溪或無名溪;在丘陵平野較窄較小的流水,則稱為小溪或小河;而較寬較大者,多稱為大河。 在臺灣本島地區的溪河,有「河」字的流水,只有淡水河(含支流基隆河)、冬山河、宜蘭河、田寮河、三峽河、牛攔河、愛河等少數幾條外,其他幾乎都使用「溪」字來命名,如蘭陽溪、頭前溪、後龍溪、大安溪、大甲溪、烏溪、濁水溪、八掌溪、曾文溪、二仁溪、高屏溪、立霧溪、秀姑巒溪、花蓮溪。我們是不是可以憑這些中文名字,直接分辨這些流水的河川等級、水量大小、河道寬度與長度,或作為以往水利單位劃分主要、次要與普通河川的依據,以及近年來改稱的中央管理或縣市管理的河川呢? 其實不然!因為這些溪河,並不是依據科學上數據資料而命名的,許多是沿用先民的俗稱而來,並沒有嚴謹的命名法。在習慣上,一般將流域主流最長的溪河,稱為「最長河」;流域面積最大者,稱為「最大河」。
另外,也可依流域年平均逕流量或水力蘊藏量,描述溪河的相對大小。在臺灣本島河流中,「最長河」為中部的濁水溪(174公里),「最大河」,則為南部的高屏溪(面積3,290平方公里)。 歸納來說,溪河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界定與稱呼。對於這些落在或湧出地表的水,由於重力的關係,沿著窪溝斜坡向下逐漸匯集而成的流動水體,地理學者常稱之為「溪河」、「河流」,水文學者與水利單位多稱之為「河川」,生態學者則統稱為「流水」或「溪河」。其實,對一般民眾來說,這些溪河名稱的源起,可以查詢各地鄉土誌或是詢問鄉親父老,而大家更要關心的應是:這些溪河,對自然界及我們生活在臺灣的重要意義與影響。 流水有什麼重要 溪河,是地球中大氣、水與土交流而形成的。這些在大地上的流水,是自然的生態藝術傑作,也是全球水循環中極重要的一環,關係著地球萬物眾生的生態際遇及演替。溪河,在大自然中自我形成獨特的生態系統,對人與大自然都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價值與影響。 我們都知道:生命不可缺少水!沒有了水,人與野生物,也都不能存活。
大地上的水,可以概分為溪河流動快速的流水與湖潭流動緩慢的靜水。雖然全球溪河僅占地球表面千分之一的面積,也僅占全球水資源總量的萬分之一,但是在許多國家、地區中,溪河的流水卻是人民及其他野生物賴以為生的主要水資源。溪河與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息息相關,而且交互影響。尤其對四面環海的臺灣而言,溪河中的淡水資源,與臺灣自然環境的涵養交流及社會的生存發展,更是緊密相關。 在臺灣地區,我們除利用溪河的水體做為民生的飲用水源外,還利用它做為農畜供水、水產養殖、水力發電、交通航運。另外,也為人們在忙碌之餘,提供觀光、游泳、泛舟、露營、垂釣等的休閒遊憩。
溪河之於人類的水體資源價值,就包括了生活用水、農業用水、工業用水、遊憩用水、水力發電、交通運輸等功能。其實,溪河對於許多人來說,也是心靈的泉源。古今中外,許多聖詩史實與交響樂章,即取材於溪河。所謂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大海不舍涓流」等自然情景,類比到臺灣溪河的水,也是天上來,大海去。這些活水不舍晝夜的流動,又經蒸發與蒸散等作用,再回到天上,真可謂「回天有術」!
此外,常被人遺忘或忽視的是,溪河之於大自然的意義,除了提供大地植被生長的水分外,也是許多藻類、魚類、蝦類、兩生類、水生昆蟲等野生物棲息、攝食或生育的場所。臺灣原生種野生物棲息的溪河環境,就是最自然的種原保存地。這些溪河的生態流量,是大地的環境用水,具有維持自然生態結構與機能的價值。 溪河匯聚了珍貴的水資源,也孕育了溪河生物多樣性,這些都是大自然的寶貴資產,應善加愛惜與保育。
近百年來,臺灣許多民眾逐漸在集水區居住與大規模開發,明顯影響到溪河的天然地文、水文與水質,進而改變原有的自然生態,甚而危及沿岸居民的生活。看看臺灣山區土石流問題的日益嚴重,就是溪河生態環境被破壞而使水土沖蝕與水文失調的結果。我們生活在臺灣的人,必須了解臺灣溪河生態與水文環境的互動關係,也必須做好森林保育與水土保持工作,才能讓我們家鄉溪河的水文穩定。 家鄉河水怎麼變質了 溪河中水體的品質,簡稱水質,通常是指流水的化學物質與熱能等含量。溪河的水質,主要決定於河水流經的地層特質以及植被覆蓋,並受到野生動物與人類活動的影響。對臺灣島內的流水而言,溪河的水質,大致可以從上、下游與人為影響等層面來說。
臺灣溪河上游源頭溪的水質,在天然狀況下,林冠的罩蓋度高,水流湍急,水溫低,溶氧量高;當雨季豐水期時,沖蝕力大,水體中的懸浮固體物含量與混濁度增加,水體的透視度也就降低。這種現象,在人為的濫伐、濫墾、濫建之下,更為明顯。臺灣溪河下游的水質,除受到天然地文、水文、植被等因素影響外,也有海洋潮水在感潮河段的影響效應。而人類在下游的開發與社區生活方式,更影響到了水質。
污染的程度,在河川水流量大幅減少的枯水期,尤為嚴重。而在各區域河川所興建的水庫,也普遍出現優養化的情形,都急需環境污染者──我們的搶救。 臺灣溪河怎麼演替 我們生活於海洋臺灣的生態島上,對於家鄉溪河,除了生活、文化上的情感外,是不是也了解這些溪河內涵的生態特色呢?我們可以從溪河的上、下游,來檢視臺灣溪河演替的因素與趨勢。 在上游溪河的水域型態上,我們可以見到不同類型的生物,也常棲息在不同的水域中。臺灣溪河的上游,主要發源於山林地區,這些源頭的森林溪河坡度較陡、水流湍急,而且底質多為中、大型的石塊。在這些水與石激盪出水花的地方,就是我們稱呼的瀨區。這些淺瀨或急瀨區,水中溶氧量高,加上有巨石的底質可附著,因此常是許多藻類與水生昆蟲賴以生活的棲息地。由於上游森林密佈,透光度極低,限制了光合作用的進行,使得水生植物往往無法在該處生存。而在透光的源頭溪段中,由於坡陡與水急,通常也不適於一般大型或浮游性水生植物生存,能存活的只有附著性的藻類。這些藻類為河流上游重要食物的生產者,主要附著在河床的岩土、沉積於河床的樹幹與落葉上,或其他動植物體之類的基質上。 此外,在高山溪河中,也有一些乍看之下好像一灘死水的水潭,其實也常是許多溪河生物的另類生活棲地。這是因為溪河源頭的活水,流到了這兒,將各種的營養鹽、養分與能量帶到岸邊的洄水潭中,再加上溪河兩岸森林掉下來的枯枝落葉慢慢被分解,洄水潭中就有了豐富的營養來源。這些豐富的食物、緩慢的水流,常成為許多溪河生物絕佳的孵育場所。 臺灣溪河的下游,是由上游主、支流的水體逐漸匯集而成。因此,中游的溪河,部分受到上游連續的影響,部分受到下游集水區的影響,而有不同的生態演替。臺灣的溪河由上游山區進入下游平地,河道逐漸開闊、坡度趨緩,因而像深潭之類的緩流型水體漸增。由於透光度以及水量的漸趨穩定,大型有根固著型的水草及浮游性藻類,明顯地取代了附著性藻類在河流下游的優勢地位。由於急流型的水域變少了,許多上游適合低溫與急流型的魚類與水生昆蟲,逐漸被體型較大的魚類或其他底棲生物所取代。
此外,我們人類在溪河下游的活動痕跡,也越來越明顯。許多房舍、橋梁、道路的興建,農耕活動以及家庭污水的排入,對於溪河來說,都是一種環境壓力,也都會產生不同的生態影響與演替。 值得我們關切的是,臺灣溪河原本是一條動態且連續的生態系統,而河口是河海相交形成的生態交會區,不僅有河川下游的生物,也有一些迴游性的海洋生物,生產力非常地旺盛。面對豐沛的生命力,我們不要再將河口視為城市的邊緣地帶,堆積垃圾的地方,我們要好好珍惜河海交會出的自然生態。 家鄉溪河怎麼生病了 臺灣的溪河孕育了無數珍貴的生命,豐富了美麗寶島的生態,也豐富了我們的生活與生產。過去我們在努力提升生活水準的同時,並未顧及維續臺灣溪河的生命。一條原本奔流的溪河,一個原本自然的生態系統,就在我們有意無意的破壞中,逐漸受到傷害而死去。寶島的溪河,究竟面臨了什麼生態問題呢?如果您有感於土石流對臺灣造成的傷害,您是否也聯想到土石流災害背後,所反映出的臺灣溪河集水區環境的破壞? 目前臺灣溪河所面臨的生態問題,主要歸因於人類在集水區的活動。在上游,以不當的森林砍伐與開發為主因,而在中、下游,則與工商業和家庭活動關係密切。當溪河的外在環境受到人為的干擾、破壞與污染後,就明顯地影響到溪河本身水域的各種生態,並造成溪河生物族群的減少與死亡。 臺灣溪河的上游,原本是林濃草密的野生地,在人類農業活動上山後,就改變了溪河的自然生態演替。例如,臺灣的農地、草地和花園等,經營者常使用大量的農藥、化學肥料及家畜糞便,增進作物的產量或維護綠地。
這些富氮、磷等的營養物質,常被沖刷流入河水中,形成硝酸鹽和磷酸鹽等營養鹽類,促成藻類或水草等植物的大量繁生(俗稱藻華),這些現象就是所謂的河川「優養化」症候群。藻類和水草雖然是河川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但數量過多時,常會影響原有生態系統的運作;而當其死後,又會耗去大量的氧來分解。臺灣許多溪河出現優養化的藻華,就是有機物污染的指標,常破壞原有溪河的自然景觀與生態。 在臺灣溪河的中、下游,是人類經濟建設與城鄉發展的主要河段,因此面臨開發工程與工業污染的環境壓力。早年臺灣溪河有許多水利工程建設,如防砂壩、水庫或攔河堰等,只顧及人類的水利,而忽略了其他生命的存活。這些早年種下不善的因,就造成現在臺灣溪河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果。這些防砂壩和水庫,分割了溪河的生態廊道,也阻絕了許多水生動物在溪河溯游的通路。此外,臺灣在工業上大量抽水,常造成水源枯竭,而其排放的廢水又常含高濃度的環境化學毒物或熱能,嚴重污染水源,導致河川水生物急劇地死亡。這種生態衝擊,在久旱不雨的枯水期,以及缺少衛生下水道的河段,尤為嚴重。 此外,我們引進許多外來種水生物,在觀賞或食用後,多已經由放生、放養或棄養等途徑,侵入臺灣溪河,造成所謂的「生物污染」。這些外來種的水生物,對臺灣原生種生物威脅極大,並已在溪河生態上造成嚴重的影響。值得慶幸的是,在臺灣溪河生態保育的意識興起後,早年各地常見的毒魚、電魚等不當行為,已逐漸減少了。希望生活在臺灣的我們,能本著尊重生命的生態倫理,好好守望臺灣的溪河,免於人為所造成的傷害與病痛。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2年4月,352期,20~27頁(pdf檔)

台灣的自然環境-5 土壤、水和大氣污染


土壤、水和大氣污染
 經濟與科技發展下,我們製造出許多污染物會破壞整個生態系,造成生物多樣性衰減;污染物順著食物鏈不斷產生傷害,使一些敏感種族群減少或消失;而工業排放重金屬則嚴重威脅土壤微生物。空氣污染物和雨水結合的酸雨,改變了無數的湖泊和池塘,不僅使淡水生態系生機不再,更使全球的森林衰退,而生物多樣性也隨之大幅衰退。農作施用之殺蟲劑、殺菌劑、殺草劑及工廠的化學廢物囤積於土壤中,使許多動植物與微生物死亡。殺蟲劑和工廠產生的化學廢物也會隨著河水流進海裡,讓許多河海生物生病、發育不良、甚至死亡。船舶洩漏的石油浮於水面,戕害魚類、貝類、蝦蟹不計其數。水污染除了會直接造成生物死亡外,還可能使水體中的沉積物或營養鹽不斷增加,造成水質的優養化,導致浮游藻類大量繁殖,水質惡化,甚至產生毒素。
 
  台灣人口集中造成都市化現象,及工業發展所排出之市鎮廢水、工業廢水、畜牧廢水及垃圾滲出水等,夾帶大量污染物排入河川。由於廢水量大,超過河川之涵容能力,致使台灣之大小河川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依據環保署調查統計指出,台灣共有21條主要河川,總長度2,088公里,未(稍)受污染者約佔62.3% ,輕度污染者佔10.5%,中度污染者佔13.8%,嚴重污染者佔13.4%,其中北港溪、二仁溪、鹽水溪、大漢溪等屬於下游污染程度偏高的河川。29條次要河川,總長度845.7公里,未(稍)受污染者約佔70.5%,輕度污染者佔 8.1%,中度污染者佔12.7%,嚴重污染者佔 8.7%,其中
阿公店溪、南崁溪、老街溪、中港溪、新虎尾港溪等屬於下游污染程度偏高的河川

一般而言,河川中下游污染較嚴重,上游較無污染。台灣地區總污染量中市鎮污水佔25%,工業廢水佔54%,畜牧廢水佔21%;這些污染源更進一步造成水庫水質優氧化、河川水質優養化、河川水質重金屬污染、土壤重金屬污染、海洋水質優養化、海洋重金屬污染,使生態環境品質劣化。河川流往大海,也會攜帶泥沙以及污染物至海中污染海洋,有著嚴重的河川污染的台灣,我們的海洋也無法倖免於難。垃圾也是台灣目前相當嚴重的環境污染物,台灣地挾人稠加上許多人們公德心不足,隨手丟棄垃圾,只要是人可以到達的地方,就可以隨處看到垃圾,除了有礙觀瞻外,而且也會直接造成野生動物死亡以及生態系物理環境品質的改變。

  由於大量重金屬、工程廢土和各種未經處理的污水流入,造成海域嚴重污染,水中生物面臨死亡的威脅。一提到陰陽海,大多人會馬上想到是指東北角的水湳洞海域。其實台灣尚有眾多新形成的各類陰陽海,其污染危害程度和東北角陰陽海的重金屬污染問題相當。東北角陰陽海的形成原因,乃因持續了近50年的採礦、建廠、煉鋼作業,致紅鏽色的酸水大量流入灣內,造成環境環境生態的破壞。
  土壤是珍貴自然資源,提供眾多生物之生存資源,也提供許多生化作用的循環物質。然而,隨著人類發展,土壤資源也已遭受人為污染物之威脅。河川的污染,也連帶造成土壤的劣質化,尤其是重金屬的污染,重金屬污染成員計有汞、鎘、鎳、鉻、釩、砷、硒、錳、銅、鋅、鉛等等,重金屬及其他化合物與有機化合物在水體遷移過程中的差異,在於重金屬及其化合物,只會發生形態的變化,並不會消失掉,屬於持續累積性的毒物,對自然生態造成長期威脅。根據環保署在 1987 年到 1990 年間做的台灣地區農田土壤遭受重金屬污染情形調查,得知全國土壤的表土重金屬含量達到第四級偏高含量的面積有 50,057 公頃,達到第五級高含量的表土有 787 公頃,裡土的重金屬含量達第四級的面積有 25372 公頃,第五級有 265 公頃,其中以彰化縣的178公頃最多。除了彰化縣外,受污染的農地區域相當廣,包括基隆市、台北市、台北縣、桃園縣、新竹市、台中縣、台中市、南投縣、雲林縣、嘉義市、台南縣、台南市、高雄縣、高雄市及屏東縣等縣市。而這些年已經頻頻傳出鎘米、綠牡蠣事件,表示重金屬污染的情況已相當嚴重,不僅對人民健康造成莫大威脅,亦對土壤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傷害。

  海洋油污污染為突發事件,但若缺乏警覺心,往往短時間內就使海洋生態系毀滅。2002年希臘籍阿瑪斯號貨輪行經鵝鑾鼻東北方海域時,因主機故障失去動力擱淺,但擱淺在礁岩上的貨輪,因主管海難及環保的公部門,未在最短時間內進行補救工作,導致鍋爐主機的燃油不斷外漏,當油污隨著潮浪流到附近海岸之後,造成國家公園龍坑生態保護區附近約10公里的海岸線,高達20公頃以上的珍貴珊瑚裙礁,遭到嚴重污染,潮間帶的藻類、蝦、蟹、貝類等生物,全部滅絕。

台灣的自然環境-4 台灣的海岸變遷




台灣的海岸變遷


台灣是一大陸島嶼,在地理環境中,島嶼的海岸地區是其居民重要生活之依據。
在人為的利用狀況中,由於過去戒嚴時期政府將海岸地區視為管制區,所以民眾對於海岸大多是觀念中的幾處重點式觀光地區。但近十年來,由於土地資源愈來愈有限,而在工業化與都市化的影響下,海岸地區的大型開發非常普遍,如海埔地開發(如濱南工業區,台塑麥寮開發案),或地方的漁業養殖問題等,這些開發行為若規劃不當,不但會造成地盤下陷,海水入侵以及海岸污染等現象,最後更嚴重影響到海岸線的穩定度。
人為的過度開發與自然的環境變遷,將使得台灣海岸變遷情況更為嚴重。故本文將對海岸功能作一基本介紹。其次再針對台灣海岸地區的問題,以人為與自然影響的角度來做說明。最後來思考人與海岸應維持何種適當的關係。
 

台灣海岸的危機
台灣本島由於地理環境的關係,東部海岸經常受到深海巨浪的直接衝擊;西部海岸則是暴潮高漲,沿海地區遭到颱風洪水因而引發海水倒灌等問題。台灣本島與週遭零星島嶼的海岸線總長約1600公里,再加上台灣多高山和丘陵的地形,海岸及平原地帶便成為人口密集、產業發達的經濟命脈所在。近年來在人為的利用上,,由於海岸地區的不當利用,已經使得海岸環境遭受巨大衝擊,污染、地層下陷和海岸變遷等情形日益嚴重。
因此本單元將對影響台灣海岸環境的因素,區分為自然與人為作用,以瞭解兩者作用之差異。
 
人與海岸的關係
在思考到人與海岸的關係時,不禁想到,若地球沒有人類的存在,需要海岸的管理嗎?人與海岸的關係,需要有管理機制作為介面,完全是因為人類對海岸的不當利用與開發,才造成現今海岸環境的破壞,所以需要管理機制來作為人與環境之間的介面橋樑。以下將說明海岸管理與利用的現代思維,並喚起人與海的實際體驗。
 
 
資料來源:
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
http://www.geos.ntnu.edu.tw/indexa.htm。91年12月5日。
台灣地形研究室。
http://www.geog.ntu.edu.tw/tgru/。91年12月7日。
福爾摩沙不再。
http://www.linyhome.com/j/j344.htm。91年12月7日。
參考書籍:
魏國彥、許晃雄(1996)。全球環境變遷導論。
田中正之(1995)。溫暖化的地球。台北:書泉出版社。頁87。
國家地理雜誌。2001年2月號。
邱文彥(1998)。謀「眾生」利:海岸管理的回顧與前瞻。厚生雜誌。民87.09 ,頁34-37。
羅俊瑋(1996)。略論海岸法。法務通訊。1783。
李素芳(2001)。台灣的海岸。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亨泰(2000)。趙天儀的「海岸」。笠。217 民89.06, 頁74-76。
張石角 1993。台灣海岸之自然環境與國土資源評估。《環境工程會刊》13,台北市:中華民國工程環境協會,頁12。


2007年5月9日

台灣的自然環境-3 賞蝶在臺灣




賞蝶在臺灣

蝴蝶的美可以從不同角度去體會,當走在郊外看到一隻翩翩起舞的蝴蝶,除了欣賞牠的美妙舞姿,還可以透過一些特點來提高賞蝶的樂趣。如:大小、形狀、色彩、花紋、飛行速度、舞姿、停姿、群體蝴蝶……等
 
左圖攝於:雪霸國家公園(鄭一亭 攝) 

養蝶
蝴蝶一點都不難養,一起來學習飼養蝴蝶!http://www.sinica.edu.tw/~hankchen/
蝴蝶飼養指南

製作蝴蝶標本
偶而在戶外看到死掉的蝴蝶,要把它的美麗保留下來,也可以上網學習製作標本喔!http://turing.csie.ntu.edu.tw/ncnudlm/guide_static/index.htm 蝴蝶生態面面觀
如何安排賞蝶活動
賞蝶前是需要充分做好準備的,也要注意賞蝶的裝備、季節及賞蝶的時間,也可以參加一些賞蝶活動,如:中華蝴蝶保育協會會定期舉辦賞蝶活動與演講,可以踴躍參加;http://butterfly.kingnet.com.tw/
而網路上還可以查到許多蝴蝶園的地址,如:成功高中蝴蝶館,便有介紹各地蝴蝶園的地址
http://library.cksh.tp.edu.tw/butterfly/butterfly.htm,也是假日的好去處。
臺灣的蝴蝶谷
臺灣因地理位置位於亞熱帶的關係,擁有許多的蝴蝶資源,成群的彩蝶使得大自然生氣盎然,美不勝收。而臺灣有許多知名的蝴蝶谷,有的是天然形成,有的是人工復育而成的。大致可分為:北部、中部、南部及東部四個地理區,各區之蝴蝶谷皆有其特色,較為著名的的蝴蝶谷有:
臺灣北部蝴蝶谷/烏來 /陽明山蝴蝶花廊/北橫巴陵/通雲蝶的故鄉/太平山國蝶
臺灣中部蝴蝶谷/梨山及橫貫公路/ 玉山國家公園/彰化師範大學蝴蝶園/日月潭/溪頭/埔里及蕙蓀林場
臺灣南部蝴蝶谷/六龜 /墾丁國家公園/紫蝶幽谷/黃蝶翠谷
臺灣東部蝴蝶谷/太魯閣國家公園 /白楊瀑布/中橫公路沿線/合歡山/陶塞溪ˋ蓮花池線/雲紋粉蝶谷
 
臺灣蝴蝶保育工作的首要目標:
蒐集所有臺灣所產出的蝴蝶資料,並對其作觀察,追蹤與管理。
針對瀕臨絕跡的稀有品種進行法令上的保護。
重建臺灣蝴蝶棲息地的生態環境並進行管理與維護。
以教育的方式教導人們更進一步地了解與認識臺灣的蝴蝶。
設立蝴蝶花園以提供蝴蝶更多更良好的生存環境。
  要保育蝴蝶,就要有愛護環境資源的操守與習慣,並積極地接受正確的蝴蝶保育資訊。只有正確地認識蝴蝶,才能正確地對待牠們。參加「賞蝶」活動,也是認識蝴蝶的一種正確途徑。  台灣是「蝴蝶王國」,幸福的我們隨處都能欣賞蝴蝶。只要夠細心、有耐心,不但能觀賞牠飛舞的美妙姿態,也可以幫牠照張相,記錄牠的生命現象。更重要的是,請不要動手捕捉幼 蟲、蛹,或成蝶,也別帶走影響蝴蝶生存的一草一木。

資料來源:http://cu.ncl.edu.tw/1000110053/u09/pt4/pt4.htm
圖片:www.flowerpictures.net/butterfly/images

台灣的自然環境-2


臺灣是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方的海島,西側距離陸地約150公里,東鄰西太平洋。全島氣候溫和潮濕,年均溫約18度,年雨量平均2500 公釐。總面積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多山地而平原狹小;中央山脈縱貫全島,有三分之一的陸地海拔超過一千公尺,最高峰的海拔將近四千公尺。
中央山脈是大氣氣團移動的大障礙,成為主控東西坡地之氣候與生態的重要因素。此外,夏季常有颱風,此亦為模塑臺灣生態系的重要自然干擾力量;例如1996年7月31日到8月1日賀伯颱風過境期間,阿里山的降雨量便高達近二千公釐。本島的其他自然干擾尚有頻繁的地震與地滑、高土壤沖蝕率等,此皆與板塊運動所造成的地殼快速隆升有關。
土地利用類型的變遷與環境污染,則是兩大項人為因素對自然生態系的干擾。有關上述自然因素與人為活動對生態系的影響,至今仍缺乏有系統的研究。
林地約佔臺灣總面積的58%,故森林生態系為本島主要的自然陸域生態系;而由於地殼快速隆升,且地層多為固結性差的沈積岩,湖泊與沼澤生態系的面積與數量則較少。因此長期生態研究網的五處試驗地中,有四處為森林生態系,而一處以天然沼澤為主;此五處試驗地在地理位置、地質、氣候、植群型上各有不同,可作為臺灣重要自然生態系的代表。